猫眼电影 >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海报封面图

赵氏孤儿

Sacrifice
剧情 / 古装 / 历史
2010-12-04中国大陆上映 / 124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7.3
星星星星星
简介

春秋时期, 晋灵公不喜权臣 屠岸贾 ( 王学圻 饰)当道,且厌丞相 赵盾 ( 鲍国安 饰)专横。赵盾之子 赵朔 ( 赵文卓 饰)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 ( 范冰冰 饰)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庄姬在大夫 程婴 ( 葛优 饰)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此时,屠岸贾手下 韩厥 ( 黄晓明 饰)前来灭种。临危之际,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让他交给 公孙杵臼 ( 张丰毅 饰),后拔剑自刎。韩厥因此被屠岸贾砍伤,后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情急之下,程妻 ( 海清 饰)把赵孤交上。程婴前去认领赵孤,程妻去见公孙杵臼。因封城,程妻母子被藏于影壁墙内。屠岸贾设苦肉计,逼程婴说出婴儿下落,相继诛杀公孙杵臼及程妻母子。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养赵孤。韩厥在求医时了解到真相,与程婴结下生死同盟。程婴携赵孤投奔屠岸贾门下,并让屠岸贾认下赵孤为义子。从此,展开了长达15年的复仇计划。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长评
avatar
《赵氏孤儿》范冰冰红颜薄命却震慑人心纳兰惊梦/文 毋庸说,单凭容貌没有一个导演不会把范冰冰安排成一个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角色。她妖娆狐媚,她美艳动人,她可以惹得奸雄一怒之下为红颜。谁能说,《赵氏孤儿》中的庄姬夫人不正是这样一个角色?谁能说屠岸贾动了灭赵氏满门之心的时候没对庄姬夫人动过心呢?要不然对于一个信奉斩草除根的权臣,偏偏口口声声说“我不杀她(庄姬)”。一切的一切,都在庄姬夫人在送夫出征前下车的那刻时揭开了答案。影院里老人一声红颜活水且薄命的叹息,竟兀的成为了一句整个角色命运注脚。 可以说范冰冰饰演的庄姬夫人,几乎可以算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具有典范的女性代表。她雍容华贵,集天下万千男子之宠爱于一身;她贤良淑德,夫家虽遭灭门之灾亦不离不弃;她母性光辉,临危不乱提前生子并且以自戮护子。这样的角色,怎能不让人心生怜悯,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毫无疑问,饰演一个绝世美人对于范冰冰来说简直不能算是个事,作为国内少数屈指可数的古典型美女,范冰冰只需要穿戴上舞美造型设计的服饰,并活脱脱像古画中走出来的美人一般楚楚动人。而具挑战意义的是,如何在极少的戏份中把庄姬夫人从“全天下最幸福的女人”顷刻之间亲眼看见爱郎死去,整个家族瞬间倾覆,面临巨难,托付遗孤,用自己的生命保全儿子的生命,这一系列人生重大转折一气呵成的演绎下来。这虽然只是一个出场不过四五幕的角色,但也是一个作用贯穿贯穿始终的极具浓重悲剧色彩的重要角色——儿子诞生之日即是母子永别之日。天人永诀的悲恸撕心裂肺,瞬间迸发出的刚烈坚韧,激发了人们心中对伟大母爱的敬意,同时将中国古代女性身上善良和悲壮共存的天性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据说原本庄姬夫人和程婴妻这两个角色原本有一个是陈凯歌预留给自己的夫人陈红出演的,按照纳兰小肚鸡肠推测恐怕陈红更希望过庄姬夫人倾国倾城的瘾。只不过,如果真是陈红出演的话,能不能达到现在范冰冰这样一个高度却是很难说。有些人,或许生来就是为了某些角色的吧。
comment1
avatar
《赵氏孤儿》:二流时代里的一流电影在即将到来的贺岁档大战中,我最期待的影片就是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和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在中国电影经历了最近两年毫无底线的试探之后,对任何能守住底线的国产影片我都会觉得算是一份惊喜。而这两部电影,则可能让我们重温一下什么是“好电影”。 虽然我看的版本还只是特效未完成的内容定剪版,但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而言,特效环节都只是最后成片的修饰,已经不会影响电影的本质了。就已经完成呈现的电影本体而言,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好电影”。 正如陈凯歌导演的上一部影片《梅兰芳》是2008年最好的国产电影,《赵氏孤儿》仍然会是本年度国产电影中最好的之一。(我热切地盼望《让子弹飞》会是另一部“最好的之一”。) (看了《让子弹飞》……很不幸,《赵氏孤儿》的“之一”没了。因为,《让子弹飞》绝对是本年度最好,没有之一!哈哈哈哈……) (关于《梅兰芳》,这部电影已经过去两年了,它的好坏现在是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了。如果有人坚持认为这是一部烂片,那大家对电影的标准就真的差的太远了,也就没了讨论的基础。) 尽管《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可能还会在故事主题和意义方面有着一些争议,但在,它所坚持、尊重并最终在电影中得以呈现出来的那些方面,已经足以让它在这个二流时代里成为一部好电影。 对于陈凯歌的电影来说,讨论其电影技法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的电影在这方面都是国内一流水准的。而超越了这个层面的东西,才是我们要讨论的。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基本没有“被剧透”的可能,除非你真的对这个故事一无所知。所以下面对剧情的讨论有点肆无忌惮了。) 从《左传》、《史记》,再到元代纪君祥所作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演绎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叙事。其基本故事框架都是奸臣屠岸贾将赵氏全族灭门,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临危救孤,程婴以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的性命为代价,换得屠岸贾信任,并带着赵氏孤儿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灭掉权臣屠岸贾,最后赵氏孤儿终于报仇雪恨。 这样一个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后,大家通常会认为这会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但《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却恰恰刻意模糊了故事的历史背景。除了在影片开头有一个简略的说明性字幕,交代了“晋国”这样一个模糊的历史背景外,全片基本上不再纠结于真实的历史,而是想努力讲述一个对当下时代有所发问的故事。 对于《赵氏孤儿》这部电影来说,它在故事层面基本延续了经典叙事的框架,但在两个重要细节上做出了不同的改编。一是用合乎现代观众口味的方式,解释了程婴为何会用亲生儿子替换赵氏孤儿,从而确立了影片的基本视角;二是对“复仇”的主题进行了重新解读。 这种对经典叙事的重构,加上影片对历史背景的刻意模糊,其实体现出了陈凯歌导演试图借经典故事传达自我心声的叙事意图。如果说《梅兰芳》这部电影因为受制于诸多现实因素的约束,从而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他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梅兰芳这个人物的态度,那么在《赵氏孤儿》这部电影中,陈凯歌导演终于可以相对完整地进行一次自我心声的袒露。 程婴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自我牺牲?他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会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在当下电影市场上能够得到认可的关键,也是导演陈凯歌所一直强调的“对时代发问”的主旨所在。 在传统故事中,程婴之所以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掉包赵氏孤儿,是因为程婴是赵家的门客或好友。在传统价值观中,程婴基于“忠义”的判断,做出这个选择虽然可能艰难但并非不可理解。但将这样的一个故事放在当下,这个故事的基础就开始变得可疑起来。对于大多数现代观众而言,这样一个主动的选择甚至是完全不可信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无法说服观众,这部电影就有随时崩塌的危险。 在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中,程婴的身份发生了一个细微的变化,他不再是赵氏的门客,也和赵氏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变成了一个无意中卷入大事件的市井郎中,只是出于善良的性格而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了赵家,结果直接掉进了漩涡的中心。 影片花费了相当篇幅,来刻画和铺垫程婴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心理动机变化过程,从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程婴面对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最后演变成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悲苦,影片通过一系列小事件的设计,将“掉包计”这个关键转折点,经过精密的推算之后,变成了一个命运之中的无奈选择。 相比传统叙事中的程婴,电影《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是一个更能被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物。因为他的所有选择,都符合现代观众面对价值观判断时所呈现的利己主义。只是当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可以理解的选择后,命运的车轮还是将他碾在了尘土之中。 相比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动机,建立在“忠义礼志信”基础上的选择,已经无法再说服现代观众去相信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为了能够完成整个叙事的重构,影片煞费苦心地给出了一个符合现代观众价值观的理由。程婴还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仍然试图在躲避崇高,但个人的抗争却无法战胜命运的摆布,最后还是将他逼到一个不得不做出无奈选择的地步。 影片《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译过来是“牺牲”。“牺牲”这个词有“为坚持信仰而死”的含义,当程婴做出了家人、岁月、友谊和尊严等等牺牲之后,他所坚持的信仰是什么呢? 这就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在重构经典叙事过程中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程婴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带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将赵孤抚养长大后,赵孤借助朝廷中的高层斗争矛盾,亲手杀死仇人屠岸贾,终于报仇雪恨。这个“复仇”的主题,一直是之后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的重点,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也同样无法回避。 但是在花费了相当篇幅刻画和铺垫程婴这个角色后,电影《赵氏孤儿》其实已经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程婴是本片的主人公。相比之前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程婴已经从一个串联故事、保存和传递仇恨记忆的功能型角色,变为电影故事中的支撑人物。这种故事视角的变化,其实才应该是电影《赵氏孤儿》所想重点表达的主题。之前所花费的所有篇幅,包括对程婴牺牲动机的解释,都是为了后面的这个主题,也是程婴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 电影《赵氏孤儿》在悄然之中完成了一个主题和视角的转变,“复仇”这个故事主题,成为程婴的任务而非赵氏孤儿的任务。因此在电影故事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其实是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复仇道路。他既要保证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同时又要让仇人屠岸贾对这个孩子产生感情,这样才能最后实现让屠岸贾“生不如死”的复仇目标。 作为必须要对叙事时间的长度有所控制的电影,采取这种叙事方式,在保证了程婴和屠岸贾这两个角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只能牺牲赵氏孤儿这个角色进一步丰富的可能,让他成为了一个传递仇恨的工具,一柄程婴最后刺向屠岸贾的利剑。因此在影片中,赵氏孤儿反而成为一个相对面目模糊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程婴和屠岸贾的阴影之下,几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失去了“我是谁”这个传统悲剧性主题的可能。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影片的最后,程婴借助赵氏孤儿所完成的复仇,因为缺乏具体目标和具体事件的呈现,显得有些暧昧和犹豫。程婴把孩子抚养长大,并让屠岸贾将他视为己出,相亲相爱,然后程婴再告诉孩子他是谁,我是谁之后,这个故事忽然就失去了推进动力。因为这个故事结局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观众完成认同感的最后确认。 但是程婴在故事的结尾,因为之前对人物动机的种种消解和再诠释,导致故事发展到最后,因为缺乏终极意义的支撑,所以可能让观众会觉得有一口气出不来:这一切是为什么? 牺牲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目的。这样一个格局的故事,最后还是要回到那些终极的话题上来。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奉献出了自己的家人、岁月、尊严,担负了赵家的承诺和重托,以及公孙杵臼的牺牲,他所获得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我不服”或者“义愤填膺”。这种对于终极意义的有意无意的回避,其实已经不再是导演个人所能掌控的问题了。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陈凯歌的对手,不是电影,而是时代。” 陈凯歌导演既不愿意彻底地向当下的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屈服,也无法找到一个各个阶层观众都认可的大概念来获得满堂喝彩。面对这种犹豫和怀疑,他也无法横下一条心来,彻底不顾这个淘金时代所带来的压力或诱惑,决然转身而去,在自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种犹豫和怀疑,其实正是中国电影在这二十年来的缩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电影中的缩影。 如果说《赵氏孤儿》还不够好,那么它所缺失的这些因素,是导演个人所无法提供的。什么样的时代拍什么样的电影,如果仅仅只是就当下而言,《赵氏孤儿》是一部好电影;但如果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它仍然有所缺憾,只是一部“二流时代里的好电影”。 只是,这已经不仅仅只是电影的问题了。
comment0
avatar
迷失的陈凯歌,终究平凡的《赵氏孤儿》自从无极开始,陈凯歌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无论是《梅兰芳》也好,《赵氏孤儿》也罢,票房上算不得失败,口碑却给力不足,就像一个力拔千钧的武林高手倾其全力挥出的一拳,却打在了厚厚的海绵上一般。 赵氏孤儿故事出自左传,在史记中成形,最后由元杂剧蔚成大观,历代戏曲中,对这个故事都有传唱,京剧中也有经典名作改编于此。甚至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还以此为蓝本创作了歌剧《中国孤儿》,成为了在西方最广为人知的中国故事之一。如此著名的桥段,无论是谁当导演,也无法在剧情上做出太大改编,所以细节和在悲剧中展现出的人性,就成了此剧成败的关键。 陈凯歌的电影,想表达的东西总是很多。他是典型的作家型导演,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篇文笔华美的散文来逐字打磨,又恨不得如同最顶尖的小说般处处暗藏伏笔埋藏杀机。一部被寄予厚望的《无极》,被硬生生的折磨得不伦不类,只留下一个馒头的血案这般笑话。 所以陈导的影片不怕细品,怕的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的大嚼快咽。可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就变成了四不像。被网络快餐打磨得麻木了的观众在没有精力像中学语文课上一样逐段去分析中心思想。本片像陈导的上一部作品《梅兰芳》一样,犯了节奏把握的问题。一开始杀戮四起,情节张力十足,从屠岸贾造反杀灭赵氏全家,到用全城婴儿性命要挟,再到公孙家程氏母子牺牲,让人神经紧绷。虽然难说有多么优秀,至少不失商业大片的气势。可至此风格一转,报仇的野性深深掩藏在了孩子成长的温情之中,老奸巨猾的奸臣变成了充满父爱的大叔。虽然这是最后报仇大业得成必要的铺垫,但在电影中,如此处理却显得有些前后脱节。 好在两个老戏骨的表现足够撑起本片。葛优在本片里奉献出了最好的表演。风烛残年的老人被他演绎得活灵活现,而深藏在心中对孩子的爱恨交织,对仇人的步步为营,都有足够的感染力。而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亦正亦邪,不得势时甘受胯下之辱,一朝登天便有赶净杀绝的霸气,而在日益成长的孩子身边,又变成了慈爱的父亲。那一次次眼神,表情甚至气质的改变,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再来说说人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放在人们面前,而在悲剧中,最让人打动的,就是人性的挣扎和变化。没有人花钱走进电影院是为了难受,我们需要的,是开心或者感动。这本来是个绝佳的题材,有足够的腾挪空间让导演展示。可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勉强只能说差强人意。 “牺牲”应该是本片的主旋律。影片的最初,范冰冰饰演的庄姬为了救出孩子,自刎于庭院之内,殷红的鲜血缓缓渗出,浸染了那片洁白的沙石。而后,公孙大人之死,程婴的妻子和孩子之死,都只是为了救出赵家仅存的那一点血脉。为了“不绝赵祠”,他们的牺牲伟大而壮烈。 这也就引出了陈凯歌对原本故事改变的几点问题来。首先,原著里程婴的妻子是没有死的,可本片中其妻既死,而程婴本人也没有隐藏身份,那么赵孤应该很容易就会得知,自己的义父就是杀母仇人,那么,两人在漫长的十五年相处中,如何会心中没有根刺呢?其次,原著中程婴是主动把自己的孩子冒名顶替,本片中却成了被迫,如此一来,确实比较符合人性,毕竟没有哪个父母会舍得用自己亲身骨肉去替换一个素不相识的婴孩。但这种改变,无疑降低了悲剧的浓郁程度,也让屠岸贾后来收留一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当门客这种行为有些解释不过去。 特别是最后,当赵孤得知最爱的义父竟是灭掉自己满门的大仇人时,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应该是本片的最大亮点,一面是被冤杀却素未谋面的亲生父母,一面是血海深仇却从小相濡以沫的义父,他心中的矛盾和挣扎有巨大的表现空间。可是本片里,只剩下他像发了疯似的报仇,当他一剑剑的刺向身前的老人时,难道不会想起这十五年来这个人对他的种种恩情?影片至此,败笔显露无疑,开篇塑造出的精彩也不复存在。 陈凯歌有些迷失了自己,《霸王别姬》时的细腻情感似乎早就荡然无存。但我仍然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希望,那会是他的回归之作。
comment0
影片资料
票房
票房详情arrow-right
19,588
累计票房(万)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