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喜欢开怀大笑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末代皇帝》影院重映,场场爆满,一时洛阳纸贵,连电影院门口的黄牛也叫得分外卖力气。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电影,即使上映二十多年后,依然会有影迷愿意掏钱去影院欣赏它的魅力。《末代皇帝》就是这样一部值得反复观赏的好电影。
据我观察,去影院观看《末代皇帝》的影迷中,以90后占大多数。和其他冷门场次有许多拿着赠票的居委会大妈形成鲜明对比,当天影院的观众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作为第一部在新中国取景拍摄的西方电影,《末代皇帝》首次上映之时,台下的许多观众甚至都未出生。
遥想当年《末代皇帝》上映不久,在中国报章上受到了不少口诛笔伐,甚至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后,批评之声还有甚嚣尘上之势。部分反对者持道德主义立场,认为电影有故意迎合西方观众偷窥皇帝私生活之嫌,拍摄了譬如帝、后、妃3P等情色场景;部分爱国者认为电影美化了大汉奸、卖国贼溥仪;还有一些民族主义者,本着凡是西方颂扬的就是大毒草的原则,对电影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时至今日,尽管当年的批判者依然健在,媒体报章上对《末代皇帝》的批评声越来越少,对它的评价越来越接近它应有的地位。贝鲁托奇拍摄的这部电影,云集了当年东方、西方多国电影精英,剧本精湛,细节考究,摄影和音乐均臻至一流,在时间的考验中历久弥新。更重要的是导演有所坚持,努力摒弃政治的影响,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真切还原了末代皇帝溥仪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视角上既不刻意拔高,也不恶意贬低,人物性格真切可信。这才是《末代皇帝》多年后依然为观众喜爱的原因。
影片中,有一幕场景甚为令人震惊。1967年,溥仪经过劳动改造,从生活不能自理的九五之尊成为一名普通的花匠。一日在北京街头,他看到造反派押着一群牛鬼蛇神,高喊口号在街上游行。溥仪认出其中一名五花大绑的被批斗者就是当年教育他的监狱长。他跑过去和红卫兵争辩,却被红卫兵一句“滚你妈蛋”推倒在地。这一场戏长达10多分钟,除了高大的领袖像,漫天挥舞的红旗,震耳欲聋的高音喇叭,还忠实地重现了红卫兵跳忠字舞,唱《革命造反歌》的场景。
且不说贝鲁托奇展现出的高超调度能力,这场戏几乎是唯一一幕在中国大银幕上放映的文化大革命游行场景,真实、冷静、残忍、残酷。它出现在拍摄于八十年代的《末代皇帝》之中。由于当局禁止拍摄此类题材,回避在主流媒体上讨论那个十年历史,在今后的银幕上,观众很难再看到像这样正面直击文革游行的场景了。
多年前批判《末代皇帝》的刀笔吏们没有批评过这一幕。他们离那段历史太近了,记忆鲜活,不容否认,他们只想很快地忘记。于是批判大毒草时,这一幕场景被选择性的忽略了。对于坐在影院多数年轻的90后观众来说,文革不过是一段跳过去的,上辈人支吾不敢提及的历史。当这一幕场景出现时,影院里爆发出一百多分钟以来最响亮的笑声。
感谢当局的刻意回避,关于文革年轻一代如外国观众一样陌生,所以当他们在电影中看到那荒诞的口号和疯狂的个人崇拜,看到那滑稽的舞蹈和盲目的口号,他们没有办法忍俊不禁,张开嘴巴发出肆意的嘲笑。在这个维度上,年轻一代的影迷和同代的全球公民更近,离父辈更远。
“看,多么可笑!”是的,感谢贝鲁托奇,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可笑的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