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寂》:恐怖之后的是绝望最近突然对恐怖片比较感兴趣的我补了《死寂》这部影片,在被各种镜头的惊吓之余(胆子不大不怪我),还感到一种不寻常的毛骨悚然,大概有很大的一部分源于电影的核心物件—木偶。作为一部恐怖片如果恰巧能通过唤醒观众心中一直埋藏着的恐惧来达到惊悚效果是最幸运不过的了,这一部分观众一定会对这部影片充满好感(当然我指的是喜欢寻找刺激的影迷或者是已经对各路恐怖片麻木的资深恐怖迷)对于《死寂》来说,我恰巧就是那一小部分被彻底刺激到了童年心里阴影的观众。小时候的我最爱干的事情就是一天到晚抱着《鸡皮疙瘩》系列的书,边读边用着一个故事仅有一张的封面画去想象整个故事的画面,各种妖魔鬼怪也是层出不穷,但惟独《木偶惊魂》系列会让我感到后背一股凉气,那种莫名的恐惧不知从何而来,也许是因为人偶正好处在恐怖谷的悬崖里,总感觉它那玻璃珠做的大眼睛在凝视着面对着它的人。当时看到《死寂》的海报时还真的误以为是小时候看的故事拍成电影了呢。
影片的故事源于一座早已破败不堪的小镇当年流传的歌谣,只不过歌谣的背后隐藏着可怕的事实。当年小镇上住着一位非常厉害的腹语表演者Mary Shaw,因为Ashen家族的一个曾经公开拆穿她的表演的小男孩儿失踪而成为了被怀疑的对象,于是被割断了舌头,丢掉了性命。从那以后Mary Shaw的怨气不散,化身为恶灵附身在她的101个小木偶身上,凡是在她面前尖叫的人都会被割掉舌头,而谋杀她的始作俑者Ashen家族与小镇上附和的人们都成为了诅咒的对象,一个个的被割去了舌头夺走了生命,随着小镇的落末与岁月的冲刷以及幸存者的缄口不谈,Mary Shaw成为了渐渐被人遗忘的传说。然而Jamie妻子的离奇遇害似乎在证实着当年的歌谣绝非空穴来风…
故事本身略微俗套,主要分为两条线叙事,一条是Jamie带有复仇动机的追寻线索,一路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另一条是不信邪而是怀疑Jamie为杀妻凶手的警官与Jamie之间的冲突支线。尽管如此我认为影片在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是值得称赞的,影片没有选择欧美恐怖片大量挥洒血浆和断肢横飞的一贯做法,对恐怖场面控制的非常内敛但不失水准,各种被夺去舌头的尸体画面有限但是足以令人作呕;也没有完全照搬日韩系恐怖片的精神系恐怖套路,但是却吸收了其在恐怖气氛的把握上的优势;两者的有机结合让《死寂》有着独特的节奏,尽管没有单一类型的恐惧程度高,却能让人一直屏息凝神期待故事的发展。在一片血浆流水线里,占有独特地位。
《死寂》在恐怖效果上也保持了作为一部对质量有要求的恐怖片的尊严,虽然也有几处通过镜头的快速切换等一惊一乍的方式去制造恐惧,但并没有成为主要手段,把恐惧感不分段的融入进了整个故事中才是影片的王道。包括在处理故事的讲述与恐怖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也看出了导演十足的经验,对于故事的讲述影片也是逐层展开,既不拖沓,也没有破坏整体营造的气氛,好像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哪几分钟是观众的“安全屋”。恐怖片中的音乐对于气氛的营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主线反派出现之前或是正在行凶时代表其身份的主旋律。这一部反其道而行之,就像片名字面上写的那样,每一次恶灵出现之前的预兆是一片死寂,不论是收音机里的音乐或是烧开的正在发着刺耳声音的水壶,伴随着渐进的危险都弃人而去,亮点在于声音并不是那么凭空的消失,而是有一个明显的声调降低的过程,给人时间去感受猜测带来的恐惧,直到只剩下了观众和被害者的呼吸声。紧张的神经在这种时刻是保持着一种持续的状态,而非普通一惊一乍能媲美的。这种对死寂的恐惧就像对黑暗的恐惧一样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特性,本来就比较少见的题材再搭配上这种制造不来的恐惧感有着绝佳的效果。至于木偶本身带来的效果就不用多提了,每当它的眼珠或是头开始自己移动时却带着木质雕刻出的始终如一的诡笑,自然带出一直无法名状的恐惧。
不过《死寂》离经典差的一步就是它太在意经典了,尽管不失连贯性,可是影片中每一段的恐惧制造手法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段段拿来都可以说成致敬以至于没有更多的去表现属于《死寂》应有的独特恐怖感。
就如詹姆斯·温和沃纳尔所设想的那样,《死寂》被定位于一部老式的恐怖电影,除了片头环球的标志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恐怖片崛起时期的致敬与片中各种经典的镜头应用和桥段之外,还体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恐怖电影的老式精神,尽量排除杂质去追求纯粹的恐惧与绝望,片中并没有女主的设定表现了这一倾向。而除了恐惧之外导演还进行着另一种尝试。影片没有像同年上映的《迷雾》那样,血腥之余去深刻的探讨人性,而是一心一意的去制造宿命式的绝望。有很多的细节都在无形中制造着一种压迫感,在多个镜头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诡异的天使或是魔鬼的雕塑,虽然镜头没有刻意的停留,但在带来几分神秘气息之外,还隐约的让人感觉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暗示着着Jamie所面对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故事线也是非常传统式的结构,一开始Jamie有一种一定会打破诅咒战胜恶灵的男主感,尽管女主开头就领了便当,之后又是一步步的追查,终于和大Boss面对面开撕,男主周围的人一个一个的都死了让男主的假光环更亮了,到将最后一个玩偶烧毁后看似一切都结束了。可是没看过剧透的我看到这里总隐约觉得怪怪的,这种感觉在看《电锯惊魂》时也出现过,之后本片最大的亮点急转直下的高能式片尾解释了一切(不愧是原班人马打造)影片关于结尾的暗示从影片开始就一直在出现,那一刻我似乎能理解为什么Jamie开始尖叫,因为他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步骤看似由自己掌控,其实都是按照Mary Shaw的复仇计划来的。此刻的他就像一个被困在森林里的孤独猎人,在最后那一刻发觉自己的一切举动只不过是在猎物的诱导下一步步的把自己变成了猎物,如此的无力,Mary Shaw在告诉Jamie为何杀他的妻子时就是一个明显的暗示,Ashen家族不论是几代之后的孩子都会遭到追杀,只有这个家族被赶尽杀绝的那一天才会是噩梦结束的那天。“你并不是Ashen家族的最后一人,言下之意如果没有了妻子肚子里的孩子,那Jamie就应该是最后一人,那他的父亲早就应该死了才对,可Jamie直到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此刻留给观众和Jamie的是一种纯粹的绝望和一种被愚弄的无力感。营造出的绝望感还来自于Mary Shaw的计划,她完全有能力在影片一开始就杀了Jamie,为何又如此大费周折,有可能是不满足于Ashen家族的性命而寻找更多的受害者,但更主要的应该是一种对猎物的玩弄,不仅要他性命还要折磨他。Mary Shaw就像操纵木偶一样操纵着Jamie,他的命运和行动是由Mary Shaw来控制。很早以前Jamie的一个亲戚被杀之后被做成了木偶,不仅是惩罚也是Mary Shaw在追求着完美木偶的过程。她要求在死后把自己也制成木偶,彻底成为木偶家庭里的一员,这个恶趣味就像伏地魔制造魂器有几分相似,只不过最后操纵了8集大局的伏地魔还是敌不过主角光环,不幸的是在恐怖片中主角光环从来只是用来误导观众的摆设。
从个人理解的角度上看,片头就出现的“完美木偶”有着三层含义,第一个是最直白的答案,在纸片被翻过来时显现了,就是Jamie年轻的后妈Ella,一个完全和真人一模一样的完美木偶。第二层源于对Ashen家族的终极惩罚,Mary Shaw像操纵木偶一样操纵Ashen家族最后的活人成员,Mary Shaw最后问道现在谁才是木偶的那一刻蕴涵着这种含义,对仇人最大的讽刺,去操控活人,将命运当作提线,牢牢的将Jamie困在了逃不过的宿命中,将其变成了另一种含义的完美木偶。最后一层则是Mary Shaw自己,在她的遗愿下她的尸体被做成了木偶,与她生前的最爱合二为一,在复仇的过程中全程操控全局,用木偶之身反过来操控活人绝对堪称史上最完美的木偶。
总结起来本片就是一个腹语偏执狂的恶灵在复仇的同时不断的追求完美的道路。虽然不能称之为杰作,但是独树一帜的风格还是让本片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作为一部小成本恐怖片质量的确不错(PS.主题BGM简直不能再赞,首尾呼应的八音盒清脆的音色却组合出了鬼魅的旋律,随着蜡烛的燃起带出一种浓浓的黑童话风,让歌谣本身既迷人又不失恐怖。音乐高潮处有一种跟小成本恐怖片不太符的大气,危机感十足,BGM爱好者必听精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