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海报封面图

穹顶之下

Under The Dome
纪录片
2015-02-28中国大陆上映 / 104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7.0
星星星星星
简介

2013年,中央电视台前资深记者柴静外出采访期间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然而作为母亲的喜悦很快被女儿良性肿瘤的诊断结果所冲淡,虽然小天使的手术顺利完成,但她似乎开始为无时不在的雾霾污染担忧起来。紧闭的门窗无法锁住孩子渴望在蓝天白云下奔跑的悸动之心,无奈隐形的杀手时时刻刻都在 摧残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那么活。”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柴静对雾霾的成因、组成以及引发的严重后果展开调查。我们才知道,原来2004年被人们当作雾的东西就已经是霾了。原来主要组成物质苯并a芘竟超标14倍之多。原来60%的雾霾污染物来自燃煤、燃油及其复合体。原来国家法律法规中竟有着如此多的漏洞。原来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可以如此肆无忌惮拿着自身乃至子孙的性命开玩笑。穹顶之下,你我无法逃离,却也并非没有办法……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长评
avatar
十年磨一剑:因《穹顶之下》写几句细碎的话昨天朋友圈被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刷屏的时候我还没在意,直到老公昨晚临睡前看了纪录片后今早叮嘱我一定要看。于是今天,我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来看《穹顶之下》,同时翻阅朋友圈里各种相关话题,阅读我订阅的公众号里发布的相关文章,赞扬,批评,对批评的批评。看到了从前我很熟悉的一位老乡兼学弟,热情澎湃地针对柴静提出的导致雾霾的几大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字里行间仿佛回到了我从前认识的酷爱许巍的愤怒青年的模样。还有一个平日不大联系的做电视记者的同学说的话深得我心:难道非得要求柴静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圣人才有资格去做污染调查吗?更有犀利的校友指出:英美早年的污染受限于技术原因,而在中国腐败则是一切的根源。 我没看过柴静的电视节目,但读过她的《看见》,很喜欢甚至会感动落泪。我无法代表别人,看一部纪录片如同看电影,是非常私人的事情,《穹顶之下》对我个人是极有意义的一部科普片,雾霾近在咫尺,但我从未正视过它,单位发的3M口罩我没有戴过,我也从未因为当天的空气指征而改变过我带孩子出门游玩的行程,我甚至曾幼稚愚蠢的如纪录片里柴静的邻居一样,私底下幻想着早点让孩子进入雾霾模式,就可以早点使他的小身板更强壮起来。 纪录片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告诉大家要讲哪三件事,拍摄纪录片的初衷和动力是什么。结尾的那段话尤其受触动,可能会有人觉得煽情,可是同作为母亲的我感同身受,人性是相通的,我关注我百年后的世界的唯一理由就是我的孩子以及我的孩子的孩子还会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星空下。跟早年环保题材的纪录片《海豚湾》、《鲨鱼海洋》比较起来,《穹顶之下》的艺术价值毫不逊色。 很多很多赞扬她、批评她的人都没有做到她今天做到的事情,一年的时间,一百万的投入,在对的时间对的发布,使得全中国四分之一的人关注起雾霾这个关切每个中国人切身利益和命运的事情。可以说穹顶之下并非只是一年付出的成果,从随处可见的柴静成长经历的文章,可知她对雾霾的关注和报道已有十年,看她在纪录片里随口说出的专业术语以及深入浅出的通俗解释,就是明证。我疯狂看电影也不过两年左右时间,已自称影迷,可以想见十年之后一以贯之的专注之后,我可以多么更自信地表达自己对电影的各种认知和见解。 《穹顶之下》带出的口水让我想到几日前自己的一个经历。我在一个由复旦喜爱电影的校友组成的群里发表了“我不是姜文铁粉,喜欢《一步之遥》”的看法并表达了对《一步之遥》电影本身叙事线索和主题的理解,然后被贴上脑残、站队错误等标签。我在群里未做任何反驳,我所做的怎么想都不是十恶不赦,群里人一边倒不喜欢《一步之遥》,那我就得即使心里喜欢也要说哦,我和你们一样,不喜欢《一步之遥》?关于一部电影的讨论,还有个人好恶在里面影响,但《穹顶之下》般客观、精良的公益调查报告,也能遭到非议,就真的让人想不通了。期待柴静及其团队会否做出后续的回应。
comment0
影片资料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