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杀戒》因为种种原因昨天下午才看的《杀戒》。作为倪妮的第二部电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较关注倪妮的人,都知道这片子本来就不是冲票房的,就是为了一个口碑或奖项。此片纷争太多,所以看之前也不抱太大的期待,只要倪妮演好就行,所幸倪妮没有让人失望。
《杀戒》采用的是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叙事方式,很多人不喜欢,其实这种方式用好了就会有一种悬疑的感觉,会诱使观众陷入剧情里,这估计就是导演的初衷。结果看过的人都知道,回忆的插入点让人蛋疼,开始还没觉得混乱,随着剧情的深入,画面切换的时候我都会想一下这到底是回忆还是现实。我旁边的妹子直呼看不懂,还好我顽强的用我的不大脑容量坚持了下来。我看完后想了一下,为什么这片会给观众这种混乱的感觉,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实里男主一直在路上,火车上公交上马路上到底要去哪里。除了第一次很明确告知是去老家接孩子,后来我弄不清楚怎么又在车上了,就算是最后雨夜出门,怎么又要刻画一次在公交上坐着,我脑海里留着刘烨形色匆匆的样子。
《杀戒》花了很多的篇幅去追逐男主的忧郁和病态,却不好好解释原因,让原因像火柴棍一样干瘪,试想没有完整的铺垫观众怎么会体会到男主的痛苦。
《杀戒》一开始就打着救赎的旗号,说的就是男主的自我救赎。主旨既然是救赎,意味着全片要为它服务。梳理一下全片故事脉络,首先应该是男女主美丽的邂逅,闪婚生子,出轨,离婚,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抱复,结果放弃。在这样一个故事里进行结尾的救赎以前,必须交代男主的恨。
男主的恨来自哪里?
一、美丽的邂逅闪婚面临的是妻子的鄙视,这种鄙视是致命的,因为男主骨子里的自卑杀猪的。(灰头土脸回去,倪妮怒走)
二、婚后妻子社交频繁并最后出轨。(半夜回家,溜冰)
三、孩子不是自己的。
以上三点《杀戒》都有交代,那为什么还会给观众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就是因为力度不够,这些关键性的推动男主人物性格变幻的场景,居然一闪而过,再加上回忆插入点不对,留给观众的就是莫名其妙。这条故事线对于男主肖立坤是完整的,可是从江月娥的角度支离破碎,勉强拼凑了一个为爱而伤找了个接盘侠而又水性杨花出轨的坏女人形象。
从全片来看,她非常爱前男友甚至愿意生孩子代表着她是一个对感情执着的人,又为何社交频繁以至出轨;她既然如此爱孩子,又为什么不照顾他,这个角色矛盾至极,支离破碎,还不如直接把她设计成一个没心没肺的婊子。
《杀戒》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好的粘合剂,把这些片段串在一起,合理表达一个主题。导演分不清主次,也不会把握影片的节奏,她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结果什么也没抓住。观影过程中,好像把这些完美的片段串好,捉急。
最后说说演员,《杀戒》里的演员都不错,高富帅台词出戏外,演员们很好的完成的所在场景的任务。
片子没有吸引力和他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一部电影里演员给力,看完后都会留下某些深刻的片段。杀戒我印象深的有两人初次见面,挺有感觉的。回老家两个人吵架。后面倪妮和豆豆医院打胎。停车场抢孩子。游泳池捅人。雨夜杀人。这些都是杀戒里的重要场景,所以说白瞎了一群好演员啊。医院那里豆豆那一耳光给力哇。
最后说一下倪妮。除了开场放马那里用力过猛之外表现的都挺好。和刘烨在一起完全没有被压住。这部片子证明了倪妮还是有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