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塌糊涂的改编毁原著《分歧者》系列和《饥饿游戏》系列以及《移动迷宫》系列是近几年大火的几部小说,由于背景设定都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又都是围绕着青少年发生的有着爱情科幻冒险等元素的精彩故事,所以经常被说到一起。由于《饥饿游戏》改编电影火遍全球的巨大成功,剩下两个系列的改编电影的推出似乎顺理成章,《分歧者》比《移动迷宫》下手要更早一些,毕竟出品方顶峰娱乐是老大饥饿游戏出品方狮门的子公司。 故事设定是在人类发生了毁灭性大战的一百年后,幸存者们聚集到芝加哥组成了新的社会,祖先们为了创造更良好的社会秩序将人们分为了五个不同派别:诚实派,博学派,无畏派,无私派和友好派。主人公是一名生长在无私派家庭里的16岁女孩儿翠丝,在测试中被测出是罕见的含有多种特质的分歧者。在选派大会上她没有选择家人和朋友也没有考虑托莉的忠告而选择了成为无畏派的一员。在无畏派之中翠丝不仅要经历各种严酷残忍的入派选拔,还要阻止博学派和无畏派的政变阴谋,同时也和老四托比亚斯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放假期间想借着有大把空余时间来体验一下当原著党的感受,正好这部电影上映时在军训没来得及看而小说又是比较有名气的,所以选择了这部。说实话原著二十九万字不长也不短,但非常的吸引我,尤其是对世界观的描述和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极其细致,每一件小事都不断塑造着人物关系,从头到尾线索环环相扣,说不上跌宕起伏也算得上刺激不断。有时候感觉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故事(这点倒是和暮光之城多少有相似之处)。第一次当原著党感觉还挺奇妙的,在阅读时那些文字在脑海里会自动的变成一幅幅连贯画面,不管是场景还是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设定。当终于看完书之后看到电影开始那种激动的心情还真是无法描述,有些和想的一样有些则不一样。 对于人物来说最大的感觉就是发现自己还真的拥有那种普遍的固化思维,正义的人永远是拥有着美丽的外貌,尤其是翠丝,尽管原著里通过老四的口就已得知她相貌并不特别出众。而讨人厌的皮特则被我想像成那种满脸雀斑长着一副丑恶嘴脸的小痞子。看到电影之后严重发现我错了...尤其是翠丝,由谢琳·伍德蕾扮演...好一个蠢姑娘,对演员无偏见但实在觉得她不适合这个角色,她对着牺牲的母亲痛苦的时候那表情竟然能让我笑出来。场景的话让我感觉很失落,小说里的深坑只是一个看起来只是一个毫无特点而且不大的灰色石室,还有那个奇葩的峡谷。原著里写到“怒吼的河水溅出白色的浪花,肆意拍打着金属栏杆...”,“但没过一会儿,河流击打石壁溅起的巨大浪花砸向克里斯蒂娜的后背...”,而这种重要的场景在电影里看起来就像一条正常的河沟,只不过高了一点点而已。场景可以暂且不说,因为毕竟资金等各方面都会有限制,但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我为什么如此愤怒。 本片在改编上简直一塌糊涂,139分钟的片长显得沉闷无聊,却还让观众一头雾水,我只能说真的很庆幸自己当时没去电影院。如果我不是看过原著我真的完全不知道影片在讲什么,反派出现如此莫名其妙,爱情出现的如此莫名其妙,莫名其妙一部就完了!看看同类的改编。《哈利波特》第一集很完整的介绍了整个魔法世界,《暮光之城》第一部则很好的刻画了贝拉和爱德华之间的爱情,《移动迷宫》第一部不仅介绍了世界观,而且悬念运用的炉火纯青,惊喜不断,《饥饿游戏》就更不用比了。前几天看的《第七子》的影评里我也说了好几次莫名奇妙,但还与分歧者不同,第七子的莫名其妙在于节奏过快,很多衔接有问题,而分歧者的改编问题在于很多原著里的关键线索被删掉了。对!关键线索被删掉了!!这些线索囊括了从政变到人物关系的方方面面。 1.原著第十五章“探亲日”完全消失了,电影里没有出现这一环节。原著里翠丝的母亲来到深坑看望翠丝,翠丝通过发现母亲对深坑的结构和无畏派测试流程了如指掌推测出母亲曾是无畏派的一员,这将会成为之后的线索。母亲交给翠丝一个关键任务就是让翠丝去博学派总部找弟弟,让他去调查模拟情境血清,而在原著里这一环节消失了,与而代之的是翠丝在无畏派帮着搬东西的过程中和母亲偷偷的见面,这我就不说什么了,可是完全没有提到血清和找弟弟的问题,这一最关键的线索就这么硬生生的没了!所以导致后面翠丝明知规定却还闲溜达到博学派总部变得莫名奇妙。 2.可能是为了分级问题删减了许多暴力场面,可是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场面哪些是可以删的哪些是不能删的。首先,原著第十六章“深夜惨叫”凭空消失。皮特嫉妒第一名爱德华,深夜趁其不备将刀子插入了爱德华的眼睛里,致其淘汰。这对皮特的卑鄙阴险的形象的塑造起了极大作用。而且为之后企图将翠丝扔进河里的行为做出了铺垫。可是这一环节就这么没了,导致观众根本就不知道除了艾尔之外还有谁参与了行动,最重要的是是这场阴谋看起来莫名其妙。第十四章“翻盘”中翠丝痛殴茉莉的情节也消失了,本来这是翠丝内心发生变化转向无畏派的表现之一,而且是最解恨的一战。我认为电影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跟着主人公一起,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影片都是如此,爆米花电影也会运用这点,可是《分歧者》的改编和这种做法背道而驰,留下的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打斗,训练看起来一点也不激烈,一点也不残酷,无畏派新领导人和其他人暗中的不满以及叛变的伏笔无影无踪。虽然把电影拍成原著里那样天天被打的满脸是血倒也没有必要,可是基本的关键打斗也要留下吧!? 3.惨遭毒手的还有翠丝丰富的心理活动,在刚刚提到的原著第十六章中被删掉的还有艾尔向翠丝的表白的情节,这让之后翠丝对艾尔说出“敢靠近我我就杀了你”这样的话之前翠丝内心激烈的心里挣扎,派别思想的转换,以及她的心理成长等一系列荡然无存,电影里的她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女孩儿该有的普通反应。这部原著改编起来可能确实不那么容易,毕竟内容里以翠丝的心理描写为一大重点,可是至少得把翠丝心理变化的外化行为和促使其变化的经历留下来吧。 4.就如第三条,电影中很多体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消失了。比如老四和艾瑞克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这件事很不明显,第十三章“解围”里老四一开始不同意艾瑞克的做法就是个很好的暗示,可惜没了,还有一些我不想列举了,只想说这样的矛盾让后半部分里艾瑞克险些杀掉老四而且还说出那样的话顺理成章,而到了影片里却突兀得要命。 5.关于父亲之死,原著里翠丝的父亲是和翠丝两个人单独前进进而牺牲,之前看到女儿开枪杀人之后依然用无私派的思想思考问题并和女儿争论的情节消失了,本来这样的安排会让父亲之后的转变看起来更有冲击力,而且更突出对女儿的爱,尽管当时女儿的选择在妈妈的描述中使得他很生气,可最后却为女儿牺牲的毫不犹疑。但在电影里,又消失了,看到这里时我似乎都已经习惯了这种莫名其妙,他的死让我毫无触动。 6.不能让人理解的是你们删掉了之前爱德华被刺却在结尾安上了博学派大Boss珍宁的手被被飞刀扎穿,而且最后这段原著里没有的打斗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 改编总要抓住一个重点,可以是小说重点的老四与翠丝的爱情,可是原著里一步一步深入的过程,从老四醉酒的表现到二人火车上的亲密举动全不见了,两人好上的速度快到奇葩;又或是重点讲述这个反乌托邦社会,通过人物内心的变化和各派别之间激烈的矛盾体现对现实一些事情的反思,至少《饥饿游戏》体现了革命与反压迫的思想。本来这个五派的设定还算有点儿新意,可是到了影片中却看似鸡肋,令人匪疑所思的是这样的效果是在改编过程中通过他们亲手的阉割造成的。结果导致影片显得冗长乏味,缺乏深意,又没有可以吸引人的任何元素,这样的改编简直是毁了原著。顶峰娱乐似乎对这个系列充满信心,直接订出了四部电影的上映计划,我只希望今年三月上映的第二部《反叛者》可以吸取教训,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PS.男主养眼倒是真!2015-07-264
《分歧者》:RPG网游即时感扑面而来纳兰惊梦/文 《分歧者》说了一个看起来很眼熟,但是能够看的下去的故事。由于电影改编自时年22岁的美国西北大学的学生维罗尼卡·罗斯的首部同名作品,于是坐在电影院里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RPG网游感,亦可以毫无违和的直接改编成网游——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博学五大派别可以对应五大种族,各自种族可以选择对应的职业(比如无畏可以选择警察)。至于分歧者,简直就是为人民币玩家度身定做的,只要充满足够的货币,可以选择多种种族特质,如同女主角比特丽丝同时拥有无私、无畏和博学三种特质,来探究一个个危险的阴谋。 影片立于一个乌托邦式的命题:如果把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博学,各派各司其职发挥特长,会不会诞生出一个完美世界?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以派别建立了秩序,同时也产生了互不相容的副产品。“派别高于血缘”的信条在人们心中划下了天然的鸿沟,泾渭分明的格局变成了非黑即白的博弈,如同现今依然在印度有着巨大影响的种姓制度,造就了巨大的社会矛盾。更致命的是,即使是在具有最高贵品质的群体构建的社会中,自私、恐惧、嫉妒等这些人性的阴暗面从来就没有消亡过,他们时刻如毒蛇吐着信子吞噬着野心者和阴谋家的内心。即使是Four这样同类中的佼佼者优等生,依然存在着四个无法克服的恐惧——即使如此也已经创造了无畏派N年来的记录,更不消说其他心术不正的人了(譬如嫉妒心极重的无畏派领导者Eric)。权力一旦落入野心家的心中,杀戮,争端,夺权,暴乱这些魔鬼就从潘多拉的魔盒中纷涌而出。 泾渭分明的派别制度同时还造就了另一个副产品,即对于分歧者的仇视。因为分歧者无法被明确的归纳在某一派别中,对于由派别制度形成的社会体系造成了极大的不可控影响。鉴于分歧者异于普通五派的强大能力(更自如的控制自身对于的恐惧,免疫于控制病毒的体质等),一旦这个群体坐大形成了新的派对,对于其他五派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威胁——他们能够包揽所有其他五派的工作,也就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对于“无派”五派的态度只是放逐,甚至无私派还会动用大量的资金援助,但是对于分歧者的态度五派却是一致的选择了消灭——这里只有而容不下分歧者,也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应该说导演想借此来传达呼吁消弭派对隔阂(国家、种族、语言等)的主题立意不错,但至少在这部电影中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刻画了女主人公如何从一个弱不经风的女子成为了拯救畏难的女孩子,而对于世界观格局的着墨寥寥,导致纳兰看完全片以后有点不得劲的感觉。目前看北美票房成绩和口碑来看,《分歧者》应该会拍成系列(原著作者已经写到第三部了),但愿在后面的电影中对于世界格局的塑造能够更加大气一些。 惯例打分,65分基本分。60分给基本说清楚的故事,5分给超赞的配乐。2015-08-280
《分歧者》:派系高于血缘,勇爱大于一切“派系高于血缘”,这是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给尼莫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 未来世界的芝加哥,人们被分成五大派别:诚实派(Candor)、博学派(Erudite)、友好派(Amity)、无畏派(Dauntless)、无私派(Abnegation)。每一个孩子在16岁时都要选择加入一个派别,并接受魔鬼般考验,淘汰者将被“打入冷宫”,成为“无派”成员,命运非但不能自主,更有可能被驱逐出人类队伍。五大派系各有分工,共同支撑着完整、完善、完美的社会体系。但如此完美的世界仅仅是表象,尤其是当“分歧者”——影片女主角翠丝现身后,完美背后的各种肮脏交易、操控被无情揭露。面对此景,以翠丝为首的异类者是觉醒、反抗还是顺从、被奴役……影片就此掀起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对人类新社会进行乌托邦式的派系分割,并倡导派系高于血缘,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条件是各派系机会均等,权利均衡,一旦失衡,危机自然此起彼伏。人类之福的初衷也会囿于个人的欲望、贪念,而成为人类之灾。《分歧者》中的“异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觉醒自省的。16岁的翠丝显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分歧者”,这在其经历的“能力倾向测试”中,被暴露的一清二楚。她无畏、无私,且又博学,有主见,故而成为幕后大佬凯特温斯莱特的天敌。俗话说,机会、命运总是掌握在有准备的人手中的。面对强大劲敌,翠丝不惜以卵击石,揪出黑幕,打破阴谋,让人类社会真真正正走上正轨。 翠丝的成功有偶然性,但又不乏必然因素。除去其身上天然必有的勇气、勇敢等禀赋外,亲情、真爱亦是其成功的动力源泉。未来社会的五大派系崇尚的原则是派系高于血缘,因此,社会结构不再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方式,派系成了维系社会基本单元的最重要因子。但派系的选择非天生具有,往往具有偶然性,因此,血缘的特有属性亦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异类分子翠丝而言,父母、兄弟虽不属于同一派系,但在生死关头,基于血缘的亲情贡献出了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成为翠丝最终成功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与训练导师老四困境之中建真情,生死之际见真爱,也在其成为异见领域精神领袖的道路上起到了决定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在“派系高于血缘”的理想化社会中,面对突入袭来的不公与专政,勇气、勇敢、真情、真爱,方是战胜一切的,自主命运的动力之源。 《分歧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张刺激,特效加写实的魔鬼训练场景更让人看得魂动心破,男女主角的浓情蜜爱,训练营兄弟姐妹的浓浓友情,基于血缘的家庭亲情,也都让影片时时刻刻洋溢着温暖、温情、温馨的氛围。影片看似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抗争故事,但其励志意义却极尽深远。 近年来,以《分歧者》为代表的非现实主义科幻动作片大肆盛行,并频频掀起观影热潮,成为全球电影圈难得一见的现象级影片。《分歧者》在全球坐拥2000万+的原著拥趸,电影号召力也极具粉丝破坏性,超级人气、超凡魔力,足以比肩《饥饿游戏》。影片热卖全球,也尽在情理中。2015-0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