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四大名捕大结局
四大名捕大结局海报封面图

四大名捕大结局

The Four Final Battle
剧情 / 武侠 / 爱情 / 动作
2014-08-22中国大陆上映 / 107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购票评分
向右箭头
6.0评分人数<200
简介

《四大名捕2》无情离开后,冷血为追查捕神死因回到六扇门,“四大名捕”分崩离析,名存实亡。此时,皇宫却出大乱,不愿被困皇宫的宋徽宗执意微服出访,却遭刺杀,而后皇帝失踪。作为帝王的皇帝自认为自己是个明君,但却有点高傲自大,当自己遭遇软禁,皇位受到要挟之时,碍于内乱的逼迫不得不投身神侯府以寻求支援,围绕帝王展开的阴谋一点点浮出水面,各种力量之间的对抗也给神侯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冷血、铁手、追命联手追查,无情冷眼旁观、伺机复仇,一个潜藏已久的惊天阴谋即将彻底浮现,武功盖世的幕后黑手也行将出手,“四大名捕”将迎来生死之决、终极一战。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长评
avatar
四大名捕三部曲:输人又输阵通常而言,我们习惯于一篇影评对应一部电影,然后为其勾勒一个分数。但凡事总有例外,好比电影《四大名捕》——把三部合在一起来说事,既是对自己的成全,也是对时间的尊重。    在真正具备阅读意识之前,笔者看得最多的就是武侠。出于对武侠二字入骨的爱,开始关注与之相生的武侠电影,并天真地以为,那些敢于把武侠文字转换成视觉影像的神奇电影人心里所怀揣的爱,分量和自己一样重。对武侠近乎偏心的爱,并不足以构成对电影《四大名捕》的全部期待,另一半来自于陈嘉上——曾经拍出《飞虎雄心》《逃学威龙》《野兽刑警》《恋战冲绳》《武状元苏乞儿》和《精武英雄》的陈嘉上。或许上述电影均未达到所谓的一类片水准,但不可否认这些电影是成功的、招人喜欢的,它们以独特的气质彰显出一种难以名状的饱满状态,共同折射出那个年代港产电影从未刻意掩饰过的粗陋与真诚。后来,那种值得怀念的真诚被部分延续到林超贤等人的电影之中。在其老师陈嘉上的后期作品中较少袒露。    按照笔者理解,不懂电影的普通观众对于一部电影是最有发言权的。正因为不够专业,不够挑剔,所以足够宽容。当普通观众觉得电影有问题,我想一切辩解都变得无谓。不可否认,《四大名捕三部曲》有自己的想法,陈导也在努力试着打通武侠与魔幻之间的壁垒,或者说在为传统武侠的生命延续寻找其他可能性。从场景设计到人物服饰发式变化等诸多细节来看,不能说他和他的创作团队没有用心。只能说东西都做了,但是不到点子上。比如结尾黄秋生在功力尽失、一无所有的处境下,发出抱朴守拙、洗尽浮华的那一击——画面本应表现得更有震撼力。如此看来,这套电影有着太多的加法和减法要做。需要增加的是对主题的阐释和深化。“四大名捕”在古代属于政府公务员,与江湖、百姓始终保持着相融与对立的关系。他们身份尴尬,拥有武功却不能成为纵情恣肆、快意恩仇的江湖人,身在机关却又不得不离开办公室去和江湖上的恩恩怨怨打交道,正视自己身份中的江湖属性。联系温瑞安在原著中所给出的“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这一阐释,电影其实完全可以拍得不那么狭隘;要做减法的是特技,片中花花绿绿的视觉效果费力不讨好,让人疲劳,甚至不如完全去掉来得朴素好看。说实话我不大相信这是陈导的审美。    最大的问题出自剧本。    点子越多,情节越乱,有时甚至影响到一个整体价值观的呈现。相反的例子比如韩寒《后会无期》和陈可辛的《武侠》。抛开各方面的优缺点不谈,单从故事本身来看,这两部电影均有着强烈的、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印记,前后很难找到与之相似、雷同的片子。从单部情节的编排来看,《四大名捕》混乱、缺乏吸引力。而以一个三部曲的架构来看,《四大名捕》则输在了格局。或者说它有情怀,无格局。这里需要声明一下,本文所涉及的一切讨论均是在撇开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实话在第一部完结时,笔者已经把它当作游离在原著之外的独立电影来看待了。编剧应该是拿《会京师》开的刀,小心翼翼地借了原著几个名头,然后剩下连皮带骨又还给了温瑞安。其实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编剧根本连一部《会京师》都没认真看完。仅拿一件小事来说——原著里的莫三给给怎么就成了莫给三三?用过去小学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现成答案抄你都能抄错。    好吧,告诉自己这是独立电影,继续讨论“格局”问题。熟悉温派武侠的朋友都知道,温叔是个很爱“摆谱”的作者,搞设定跟点菜似的没完没了,四大名捕所活动的江湖背景亦很庞大,改编成电影困难重重,但这并不妨碍对温派格局意识的承袭。回归影片,如果说《四1》是一盘好棋的开局、后续内容的铺垫,那它的任务算是基本完成了。当剧情进行到第二部开头的时候,恢宏的皇城映入眼帘,几股势力相遇于去往权力制高点的天阶之上,三言两语,刀背藏锋,倒真有了几分温瑞安《说英雄谁是英雄》中所勾勒的江湖与庙堂共生的、大江湖时代的苍凉气质。可惜的是,短暂的会意和认同仅止于此,再往后看,发现这盘棋根本就没几个棋子,人物活动的背景被局限在可数的三窟两穴之中,属于北宋王朝应有的时代气息,以及该朝整体风尚在美学层面所达到的雅细,均无体现,更谈不上考究。与之对比或许会发现,徐克的《狄仁杰》系列是如此用心,用力,用情。至少他在努力试着去满足观众对于已逝大唐的部分想象。题外话,对比徐克以前的片子,我们有理由认为现在的徐克已经在刻意避免只凭着一股激情做事,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原有的一切不断加以怀疑并试图超越。我想这才是一个电影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最后,我们谈论演员——对于一个优秀导演来说,其本身职业所能带来的最大爽点,莫过于帮助演员挖掘自我,开辟戏路。经典案例如高群书之于苏有朋,林超贤之于张家辉,宁浩之于一票人。从这方面来看,陈嘉上和《四大名捕》没有做出与之相应的贡献,演员的表演只能说是正常发挥,局部表现近乎匠气。按说这么一套众星群集的影片,演到第三部还没留下一两处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也算蛮可惜的。     写到这里,虽然想说的还有很多,但文章必须要结束了。就让一切回归初始——武侠和电影都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爱事物之一。我们爱武侠、爱电影。我们不希望再有任何电影披着武侠外衣的同时,却在默默消解着自张彻、胡金铨以来数代导演共同构建起来的新武侠电影世界。自《四大名捕三部曲》之后,我们依然会关注武侠电影,依然怀托着期待优秀武侠电影早日出现的激情。但这一切,并不等于再对市面上那些乱抱“武侠”大腿的电影滥施同情。 
comment0
avatar
神仙?妖怪?谢谢美国科幻及奇幻作家协会旗下的艺术年度大赏,也是全球科幻奇幻类文学的最高奖项——星云奖,在2001年将其年度最佳剧本奖授予李安作品《卧虎藏龙》。若非此事,国人大概不会知道,我们习以为常的飞天走壁、翻云覆雨的武侠电影,在老外心目中归为哪种类型。 中国现代武侠文学脱胎于《江湖奇侠》,经《蜀山剑侠》发扬光大。前者里涉及不少神鬼怪谈,后者根本就是正统仙侠小说,所以,武侠文学在骨子里就带着些超现实的基因。后经金梁温古诸位大家之手,神怪气息渐退,但若严格按照现代物理理论,很多小说中设计的功夫仍是站不住脚的。 再到电影时代,徐克一改胡金栓、张彻硬桥硬马的写实风格,将大量视觉特效与武侠相结合,既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又赋予江湖和侠客以浪漫主义特征。在他和程小东等武术设计的带动下,武侠影视作品开始变得轻灵飘逸,也开始又一次与现实渐行渐远。但无论如何,武侠与仙侠神怪仍然有了泾渭分明的鸿沟,哪怕是夸张到了极致的“你有科技、我有神功”,也不会让人和《新蜀山剑侠传》这类作品混为一谈。 直到陈嘉上版《四大名捕》的横空出世。 《四大名捕》本是根正苗红的武侠名著,也是唯一健在的武侠大师温瑞安最负盛名的作品。多年来,由其改编的电视剧络绎不绝,但搬上大银幕却好像是第一次。 与寻常武侠小说不同的是,《四大名捕》放弃了江湖的自由和奔放,而选择从“庙堂”的角度窥视这个“以武犯禁”的世界。六扇门体制内的身份,既决定了故事的视角不同其他,也注定了小说的主线和类型会是接近古龙风格的悬疑与侦破。 历来《四大名捕》的改编影视作品,无不以此为主要卖点。只不过有的脱胎于原著案件,有的另起炉灶而已。陈嘉上版也不例外。但既然是主打侦探推理,好歹得将故事说得有头有尾。而在本片里,案件仿佛是在奇幻法术展示和享用火锅美食之余的助兴行为,不但想起一出是一出,而且三部曲之间极度缺乏横向联系。 同样是悬疑题材,即使徐克的两部狄仁杰为人诟病,也只是缺少细节线索,至少在整个案情的主线上是完整的。但《四大名捕》的发力点完全不在这里。幕后大BOSS的每一个行动,并不直接关系着他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云里雾里的迷惑,为了能够打乱叙事进程插入视觉奇观。网络小说因为其写作周期长和创作速度快,常常有挖坑忘填的情形发生。而作为理应精心策划、细致布局的电影,能够创下如此多未填的坑洼,也实属难得。就像吴秀波所饰演的“财神爷”的剧中台词:“我要干的事,你就算是活到死也猜不透”。其实,恐怕他要干的事,连导演和编剧也没猜出来。 整个三部曲,主线剧情不过就是安老爷和相国联手,妄图干掉皇帝改朝换代。这些故事在第三部里已经交代的很清楚。那么问题来了,第一部和第二部存在的意义何在?当然,圈钱是最大的目的,三部曲肯定比单个电影好赚。不过在这个基础上,是否也要稍稍考虑自圆其说?香港导演协会会长、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先生如此糟践自家口碑,真的“大丈夫”? 如果说剧情上的狗血、脑残和无趣早已成为各种华语大片的通病的话,那么《四大名捕》更加让人诟病的,则是其对“武侠”表现方式的选择。以往的武侠电影,即使如何深化武功本身,也不敢全盘照搬好莱坞式的超能英雄模式,生生将各位侠客拍成“X战警”。导演还美其名曰“魔幻武侠”,实在挑战一众看客底限。 颠覆和解构名著不是新鲜事,观众大可容忍福尔摩斯生活在现代伦敦,或者孙悟空爱上妖怪,不过既然是在武侠架构里,你弄出个“意念暗器”的创意,就很难让人忍受了。更何况,电影里还有诸如“狼人”和“植物人”等新鲜物种,元素魔法与操控僵尸等西幻招式,你确定我看的是《四大名捕》,而不是美剧《英雄》或者《吸血鬼日记》? 陈嘉上的本意,大概是看到大洋彼岸近年来超级英雄走红,也想“拿来主义”,移植到咱们这里。而现代题材又顾虑重重,只好追溯古代,再加上武侠名著,更有大卖噱头。但他无疑是高估了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或者低估了观众的审美底线。所以,这一伙中国版的超能侦探们大受抨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记得第一部上映时,豆瓣上有篇影评戏谑道,还好陈嘉上没弄出个魔形女。但他高兴得太早了。从第二部开始,如烟的登场完美的弥补了这个缺憾。陈导甚至都不屑用武侠中传统的易容来自圆其说,而是魔幻到底的采用了“变身”之术,影片超能指数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从此影片多了无数可做文章的误解和嫁祸,精彩程度大幅提升,观众齐呼过瘾、舆论好评如潮……以上为导演自我陶醉。 最后的大决战,朝中奸臣被身为同党的BOSS干掉、无敌BOSS被一根小树棍戳爆、女主角情敌和敌人同归于尽。导演就这么粗暴而干脆的解决了所有麻烦。对于观众而言,最大的好消息是,终于没有第四部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是在家用电脑看完了这个系列。别误会,不是庆幸省掉了电影票钱,而是庆幸,我能享受电影院里没有的快进功能。
comment0
影片资料
票房
票房详情arrow-right
10,360
首周票房(万)
19,203
累计票房(万)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